新华社“瞭望”深圳:启迪落鹏城 创投兴产业打印
发布时间:2025-02-05来源: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
内容节选自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报道
全文可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浏览
记者:陈融雪 编辑:鄂璠
近期,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以《创投在深圳》为题报道了“从全国创投重镇到打造国际创投中心,深圳科技金融提速发展的有关情况。”
报道开篇指出,截至目前,这片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,云集了近2000家私募股权创投管理企业,管理规模超1.5万亿元。这里不仅有致力于成为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探路者和引领者的深创投、对标国际一流的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(简称“深天使”),还吸引了淡马锡、红杉、IDG、社保基金和启迪控股等创投天团出资落地。
2024年11月6日,深圳市财政局在官网发布公告,公开遴选七大产业基金管理机构,涉及低空经济产业基金、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、新能源产业基金等,基金整体规模达215亿元。这是继《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—2026)(公开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》)发布后,深圳在新质生产力创业投资领域再次发力。
“这是深圳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要发展‘大胆资本’。”深圳市科创局局长张林在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专访时表示,从1999年,深圳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深创投”),掀开了中国本土创投的历史帷幕;到2022年12月,深圳“20+8”产业基金发布;再到2024年1月,《关于做好深圳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》发布,深圳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路径,可谓是“敢为人先”。
时针拨回到7年前——2017年3月5日上午,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启迪”)董事长王济武正在调研“香港智慧城市”计划,看到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提“粤港澳大湾区”,他当即决定,启迪要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创走廊。
“启迪大湾区总部就放到深圳。”王济武在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深圳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,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,中国的科技企业要高质量成长、走向全球,就要从这里出发。
2017年至今,启迪大湾区陆续布局建银启迪创投、启迪澳门基金、启榕天使等五支基金,投出商汤、中集天达等100多家科技企业。
在布局启迪大湾区总部的次年,“硬件创业加速器”HAX(海客思)负责人武起予接到刚挂牌的深天使的热情来电,得知这是中国首家100%投向天使期的母基金,由深圳市财政全额出资,并且深圳有QFLP(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)试点。接完电话,她决定申请成立一支人民币基金——深创投索斯福基金。
“在深圳华强北,只要下楼跟柜台说一下,一款硬件只需要一个礼拜就能做出来。”武起予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基于深圳完备的产业链优势,深创投索斯福基金专注于链接海外项目来深圳做软硬件创新,目前已投出17个项目,包括3D骨科植入材料打印、数字孪生工业设计软件等。
报道还强调,在2024年10月17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,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,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,科技创新是发展所向、力量所在;战胜外部风险挑战,科技竞争没有退路、只能取胜。
科研之路,伟大又艰辛,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。这意味着,成功前会经历无数试错,而投资科研的风险正在于此。
“创投有风险,亏钱是错吗?”当数名基金管理人向本刊记者发出追问,张林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:“政府敢分担,资本才敢投。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耐心资本保驾护航。”
据介绍,为破解投资机构“不想投、不敢投”的困境,助力种子期企业跨越“死亡谷”,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的科技保险补偿方案即将落地。
“我们联合深圳国资控股的保险机构国任保险,密集调研走访了深天使、深创投、力合科创以及30多名早期投资人,了解创投机构需求、收集历史数据,设计了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,方案已向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报备。”张林表示,深圳将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损失进行托底补偿,每支子基金最高赔偿投资总额的5%,累计最高补偿总额3000万元。
同时,该方案还将引入“保投联动”,国任保险可通过“优先认购权”参与种子期项目投资,进一步完善种子基金退出机制。
张林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。